泥鳅百科 手机版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郑帮德在茶园(柘荣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缘于对全国劳模郑帮德茶人精神的敬仰,阳春三月的一个早晨,柘荣县文艺家一行踏入柘荣县乍洋乡五蒲村,追寻在连绵的雾霭茶山中清晰可见的“闽东之光”。这里是《茶经》中记载的“白茶山”的延伸地,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点。早在唐朝,柘荣属永嘉县,民间种茶、制茶的历史可追溯至千年前。19世纪末,袁氏家族在此创立“袁记·东吉来茶行”,以炭焙工艺闻名,将白茶销往北京、上海,甚至远渡重洋。

在柘荣白茶的千年茶韵中,全国劳模郑帮德“坚韧不拔,守山创业”的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从茶园到茶杯的每一寸匠心。这位耄耋之年的老茶人,用“三灾六难不低头”的坚韧与“不服输、不服老”的斗志,将劳模精神深植于制茶全流程,书写了一部“以茶兴业、以茶富民”的传奇。

在与当地制茶人的交谈中,我们理解了与命运抗争的严苛标准白茶的制作工艺。清晨五点的五蒲“月亮山”,露水未散,茶农郑家富遵循父亲郑帮德“采茶三不取”的古训——未展芽不取、沾晨露不取、过午时不取,指尖轻捻银针茶青。“父亲说‘茶有茶时’,采早则嫩,采晚则老,唯有晨雾未散时,茶气最活。”这种严苛源自郑帮德青年时期的苦难淬炼:中年丧子、家宅失火,他却徒步十几次往返福鼎、福安学艺,一把锄头挖出连片茶园,将命运之痛化作制茶之精。

从青山绿水走来,从一片茶到“黄金叶”,萎凋是一道必经的制茶工序,显示了植物在逆境中沉淀的“耐心哲学”。在五蒲村徐庄新建的萎凋房内,茶青薄摊竹筛,自然脱水72小时。郑帮德曾言:“萎凋如人生,急火易焦,慢工出真味。”这一工序的时长与温湿度把控,凝聚着他带领村民修水渠、建电站的集体智慧——面对贫困的五蒲村,他白天制茶,夜晚扛锄挖渠,三年还清债务,更让村财增收至今。如今的茶农仍沿袭他独创的“看天萎凋法”:晴日开窗引山风,雨雾闭户存茶韵,将自然馈赠与人力调控完美融合。

炭火慢焙是非遗传承——柘荣高山炭焙白茶的最重要一道工序,从中可以体悟感知天地的匠人修行。一心扑在茶艺传承事业的郑家富、陈晓燕夫妇,在炭焙工坊复刻郑帮德的“文火慢炖法”。陈年松木炭燃起幽红火光,陈晓燕手掌悬空测温:“父亲当年不用温度计,掌心距炭火三寸能坚持十息者,方为合格火温。”这份以血肉之躯对话火焰的执着,源自郑帮德“不服老”的信念——86岁仍坚持改良炭焙工艺,将茶叶由寒性转化为温和醇厚,并创立“全国劳动模范郑帮德茶业”品牌,入驻柘荣高山白茶品牌街,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生。

多款柘荣高山白茶的制作在郑帮德“匠人精神”的引导下实现茶与人的共生循环。郑帮德精神不仅存于技艺,更在“茶养人,人养茶”的生态智慧中流淌。在五蒲村野放茶园,茶农采茶后必埋茶梗于树根,“还茶于山”之法使土壤硒元素富集,黄酮含量明显高于普通白茶。柘荣县茶农自设“茶工学堂”,春茶季带学徒住茶山,从观云识天气到辨声知火候,将经验编成歌诀:“晨采青,午摊凉,炭火三寸松木香”。

郑帮德的故事,是制茶工艺从粗加工走向精华萃取的演绎,更是乡村振兴的注脚。从《焙茶十诫》的木刻训言到劳模馆的铮铮事迹,他以“守正、精工、传世”之魂,让一片茶叶承载起不屈的精神图腾。正如五蒲村茶农所言:“我们揉捻的不是茶叶,是老支书留下的山水文章。”

近年来,柘荣县在高山白茶制作工艺非遗传承方面,秉承“闽东之光”的“滴水穿石”精神,弘扬郑帮德劳模精神,推动升级迭代,引导“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建设数字茶园与标准化工厂,并引入新式茶饮原料基地,与霸王茶姬、茶里等品牌合作,抢占年轻消费市场。茶旅融合更是一大亮点:游客可在“万担茶乡”体验采茶制茶,在古民居中品茶论道,参与地方“开茶节”祭茶仪式,感受传统与现代的交织。

返程途中,夕阳为茶山镀上金边。这片土地的故事,既是千年茶史的延续,也是乡村振兴的缩影。白茶从深山走出县域,走向五湖四海,不仅承载着长寿的密码,更书写着地方茶叶走出国门的创新与突围。正如一位茶人所说:“茶是立足的根,也是未来的路。”

来源:闽东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