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百科 手机版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一地已报告2600余例!辽宁疾控特别提醒→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4 11:23:00    

近期,我国一地累计报告

2600余例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

那么,基孔肯雅热究竟是什么?

其会带来哪些健康威胁?

该如何科学防护?

听听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的讲解



省疾控中心专家介绍,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蚊媒传染病。“基孔肯雅”源自非洲斯瓦希里语,意为“屈曲如被折断”,因患者关节剧痛导致身体弯曲而得名。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其中白纹伊蚊在我省多个城市均有分布。


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基孔肯雅热本地传播,主要发生在中南美洲、东南亚和非洲等热带或亚热带区域。基孔肯雅热的流行呈季节性,与当地的媒介伊蚊季节消长有关,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我国于2008年首次发现基孔肯雅热输入性病例,目前尚未形成稳定疫源地。随着近年周边东南亚国家的疫情持续活跃,气候变化影响与跨国旅行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的输入性风险正持续攀升。


省疾控中心专家强调,夏季蚊虫较多,除了平常做好防蚊,大家要多了解基孔肯雅热相关知识,警惕“三联征”。


基孔肯雅热以“发热、皮疹、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潜伏期1至12天(通常3至7天)。发热速度很快,可迅速升至39℃甚至40℃以上,会持续1至7天,伴有寒战、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恶心、呕吐等;皮疹多出现在发病后第2至5天,半数以上病例在躯干、四肢伸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紫癜,数天后消退,可伴脱屑;关节疼痛常表现为游走性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腕关节受压引起剧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通常需要1至3周缓解。


此外,极少数患者还可能出现出血、脑炎、脊髓炎等重症,导致死亡。


省疾控中心专家特别提示,基孔肯雅热尚无有效的疫苗预防和特效药治疗,一旦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请立即就医并告知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在鉴别诊断过程中,需注意与登革热相区分。二者传播途径高度相似,都是通过感染病毒的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发病初期都有高热、头痛、关节和肌肉疼痛等症状,但基孔肯雅热发热期较短,关节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治疗以退热、镇痛、补液等对症支持为主。


关于基孔肯雅热的预防,省疾控中心专家表示,防蚊灭蚊是关键在环境治理上,要牢记“无积水就无蚊虫”,做到定期翻盆倒罐(坛、碗、废旧轮胎、花盆托盘等)、清理积水(空调、饮水机托盘、下水道等)、清除杂物,长期积水投放灭幼蚊剂,水培植物定期换水洗盆或改为沙土种植。


同时,户外活动要做好个人防护,尤其清晨傍晚,少在树荫、草丛、竹林等地逗留,穿浅色长袖衣裤,暴露的皮肤涂抹含避蚊胺、避蚊酯的驱蚊液;居家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蚊香、灭蚊拍、防蚊灯适时备。


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特别提醒:出行前查询目的地疫情,备齐驱蚊物资;归国后14天内密切监测健康,出现发热、关节痛等症状立即就医。基孔肯雅热虽有威胁,但并非无法防控,关键在于切断蚊虫传播链条,定期清理积水杜绝蚊虫孳生、外出时穿长袖衣物做好防护、归国后坚持健康观察,这些都是有效的预防手段。每一次防蚊行动,都是对自身和家人健康的坚实保障。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筑牢防护屏障,远离病毒威胁!


来源:辽宁日报·辽望客户端

编辑:马晓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