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毛云生 通讯员 朱丝语
晨光漫过淮河,河南省淮滨县老城的一间工作室里,刻刀与老木相触的沙沙声,已在此回荡了47年。斑驳的工作台上,非遗匠人李绍起正俯身端详一块盘根错节的崖柏,沟壑纵横的手掌抚过木纹,如同翻阅一本厚重的岁月之书。这座被称作“淮上江南”的小城,在机械轰鸣的时代里,依然留存着这样一处静谧的天地——刀锋游走间,枯木逢春,顽石生韵。
“木头会说话,你得贴着心听。”李绍起摩挲着一段布满瘤疤的树根,眼角的皱纹里漾着笑意。十五岁那年,少年在邻村老木匠家瞥见一尊腾云驾雾的根雕龙,飞溅的木屑仿佛带着魔力击中了他。自此,他辗转鄂豫皖三省,睡过柴房、啃过冷馍,只为求得名师指点一刀半式。当同龄人追逐新潮时,他守着煤油灯苦练“拉胚”“镂空”基本功,刻刀划破掌心结成的茧,成了他最早的“作品”。
工作室角落堆积如山的木料,记录着这位“追木人”的执念。为寻一段契合心意的“木抱石”,他曾在大别山深处徒步三日;暴雨突袭的深夜,他死死护住车斗里刚淘来的阴沉木,浑身湿透却笑得畅快。“你看这疤结多妙!”他举起一尊半人高的观音像,原本突兀的树瘤化作掌心垂落的佛珠,木石交融处,竟似有檀香缭绕。
“三分雕,七分磨,剩下的九十分全在‘悟’。”李绍起独创的“顺势雕刻法”,让每块材料的肌理都成为叙事的一部分:开裂的树皮化作飞瀑,虫蛀的孔洞变作山间月门,就连石缝里嵌着的半截铁钉,经他巧思竟成了牧童短笛上的铜箍。上千件作品背后,是他与自然长达半个世纪的密谈。
砂轮机的声音从隔壁家具厂传来,李绍起轻轻合上工作室的木门。此刻,他正握着徒弟颤抖的手,引导刻刀划过一道流云纹。“机器一天能雕五十个摆件,咱们五十天磨一件。”他擦拭着祖传的平口凿,语气温柔而笃定:“可木头记得手的温度。”
这些年,他带出二十多个徒弟,有人开网店把传统纹样融入文创,有人用短视频展示雕刻过程。最让他欣慰的,是那个总蹲在工作室门口偷看的小学生,如今已是美院雕塑系的高材生。“只要还有人愿意坐下来,听一块木头讲它几百年的故事。”李绍起将新凿的银杏叶吊坠对准阳光,“这门手艺就永远活着。”
暮色浸染淮河时,李绍起仍在端详晨间那块崖柏。或许明日,它将成为《八仙过海》里翻涌的浪涛,或是《竹林七贤》中飘摇的衣袂。工作室的匾额“木魂”被霞光镀得金红,其下静静立着未完成的半截树根——那是李绍起留给自己的考题,他说要“再想上三年”。
河风穿堂而过,满屋木雕簌簌低语。从15岁少年到花甲匠人,李绍起始终相信:每一刀落下的地方,都是时光与心性的对答;而真正的艺术,永远生长在双手与材料的痴缠之间。
韩国检方搜查尹锡悦私宅,总统办公室官网删除专栏,金建希也被重启调查
04-30三院士齐聚这个会议,共话中国“三航”新未来
04-30在泰外国男游客从滑翔伞坠落撞上摩托艇受伤!
04-30人社部:将制定提前领取个人养老金相关办法
04-30文化中国行|这些汉代画像砖,解锁巴蜀先民劳动图鉴
04-30农村绿皮书:以旧换新政策激发农村居民消费潜能
04-30宁陵县赵村乡:开展2025年防汛抢险应急演练 全力守护群众安全
04-30多地上演“一日两季”,大数据揭秘哪里气温“最任性”
04-30青岛实施四大行动14条举措,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人才基石
04-30王毅:时代不容倒退,公道自在人心
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