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百科 手机版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聂耳墓的简介和特点(探寻聂耳在昆明的历史遗存)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6 10:35:57    

国歌作曲家聂耳,是一位出生在昆明、成长在昆明、革命启蒙在昆明的人民音乐家。

聂耳——这张闪亮的昆明名片,昆明名人文化品牌中最响亮的音符,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将会像一杯醇香的美酒,历久弥香。

拂去历史的尘埃,让我们一起回溯昆明关于聂耳精神塑造的每一个重要时刻。

1.西山聂耳墓

聂耳,1912年2月14日,出生在昆明市甬道街72号,一个叫“成春堂”的中药铺,1935年7月17日,在日本藤泽鹄沼海滨游泳时溺水身亡。在当地火化后,次年,聂耳的三哥聂叙伦将骨灰迎取回昆。

1937年秋,滇云文化名人楚图南等及聂耳家人、生前好友,在聂耳生前最喜爱的地方—西山华亭寺与碧峣精舍之间的路边山坡上,安葬了聂耳的骨灰,是为最早的聂耳墓。

1980年昆明市政府决定将聂耳墓重新迁址于山清阁与太华寺的太华山山间。这里不仅眼界开阔,风景优美,而且前俯滇池,背靠聂耳生前常到之地西山美人峰,是非常理想的拜谒之地。墓地总体呈月琴状,墓穴建于琴的发音孔位置,墓中安放聂耳的骨灰。墓前平台由24圈石料铺成音波状,象征时代的最强音由这里发出,也寓意着聂耳的生命历程,墓后屏风上刻有反映抗日救亡运动的浮雕,墓前汉白玉聂耳雕像立于象征七声音阶的七台花圃之上。墓穴墨石上有郭沫若手书的“人民音乐家聂耳墓”八个大字。

1985年,在第一期工程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第二期工程。主要是在墓穴前建聂耳全身雕像一座,这是由戴广文、张元贞两同志设计的。像高3.28米,用汉白玉石料雕塑,他那低头的神态好似在聚精会神地构思作曲,塑像栩栩如生。墓地形状也作了一些改变,直立的墓碑改为横立的形式,墓前安放着雕刻精致的云南山茶花汉白玉花圈,象征云南人民永远怀念他,墓体背后是郭沫若为纪念聂耳所写的诗文。

为迎接1992年在昆明举办“第三届中国艺术节”,1991年初,昆明市政府决定:在墓体后面建屏风墙,以万里长城为背景,义勇军进行曲为主题,雕刻大型的艺术浮雕。

经过近一年的设计制作,大型浮雕终于在1991年12月底竣工。浮雕墙长45米,共雕刻人物96人,画面表达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的大无畏精神。浮雕的左上角,镌刻着田汉在1935年7月出狱后,惊闻聂耳在日本逝世噩耗,提笔挥泪写成的悲愤诗。与此同时,反映聂耳生平事迹的陈列馆也已建成对外开放,为游客提供参观的场所。

2001年,昆明市文化局决定对聂耳墓陈列馆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展览更新,并对周边环境进行提升改造。陈列馆总体设计紧凑别致,图片采用镜框式增加了立体感,展览风格按照聂耳的成长轨迹划分为“红土高原的骄子”、“闪光的青春”、“最后的岁月”三大部分。展览馆用简洁的文字、生动的照片、珍贵的文物以及多媒体音乐,生动再现了聂耳短暂而又传奇的一生。

登临聂耳墓,树木葱茏,视野开阔,高大的柏树让这里更加肃穆、宁静,聂耳墓和西山整个大环境紧紧融为一体,成为西山森林公园重要的组成部分。聂耳墓已成为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聂耳故居

聂耳故居位于昆明老城中心甬道街,1912年2月14日,聂耳诞生在这里。2003年3月,由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2月18日,由云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集建筑、人文和文物价值于一身的聂耳故居,不仅是昆明及其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一笔极其难得的精神财富,聂耳故居的文物价值日益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2011年6月,修葺一新的聂耳故居展现在我们面前。

聂耳故居所在的甬道街,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在清末民初,聂耳的父亲聂鸿仪携妻彭寂宽及子女到此开设“成春堂”给人看病谋生。1912年聂耳就在“成春堂”的小楼上诞生。其故居所处的甬道街曾进行过多次的改造。民国时期,在此居住生活的住户对该建筑又进行过多次的改造,门牌也由一个(甬道街72号)改为两个(现为73、74号)。

历史上,甬道街和附近街道一起,成为商潮起落的街市。近年来,在这里形成一个闻名遐迩的景星花鸟市场和步行街区。这片由百年老屋和狭窄街道组成的街区,积淀着昆明古城厚重的、丰富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被命名为“文明街历史街区”。聂耳故居成为这个历史街区的亮点之一。

为了探寻聂耳出生时“成春堂”建筑的真实情况,昆明市、五华区文物部门多次到档案馆查找历史资料、寻找历史图片、访问知情者,同时到玉溪聂耳旧居、西山聂耳墓查找史料。文物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在市区、昆明郊区大板桥等地寻找同时代建筑进行参照,并邀请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吴宝璋先生等历史、文物、建筑方面的十余位专家进行权威分析。

在此期间,广大市民给各级文物主管部门提供了多份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如原聂耳故居老房东后人杨正坤先生,提供了根据其母亲回忆的聂耳出生时原房屋的平面布局,以及聂耳家在此居住时两家人如何共同使用房屋的情况;聂耳侄女——聂丽华女士提供了聂耳在此居住时故居的具体情况;云南省文物局专家组成员徐继涛先生提供了聂耳的三哥聂叙伦对故居情况的回忆和介绍。通过查找资料、拜访专家和亲属、社会征集等方式,使得聂耳故居的原貌逐渐清晰起来,为故居的保护修缮提供了充分的历史依据。

2011年6月18日,修复后的聂耳故居根据整体规划开辟为聂耳故居陈列馆,成为昆明市博物馆业发展中的亮点之一,同时也成为宣传昆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聂耳故居承载丰富的文物、遗物、史料等展览内容,展览分为“场景复原”、“聂耳与国歌”、“生平展”三部份。其中“场景复原”按聂耳家在甬道街开“成春堂”时的情形布置,所用物品为了符合时代,采取从收藏人士手中征集或从省博物馆中复制得到。“聂耳与国歌”主要讲述了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过程。而“生平展”则分聂耳在昆明、聂耳在上海、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三部分。

聂耳故居陈列馆的开放,已成为五华区在全国打造特色文化街区的重要探索和实践。

3.圆通山聂耳亭

在圆通山山顶,衲霞屏峭壁的上边,有一座六角形的亭子,被称为聂耳亭,是1938年为纪念聂耳,由当时的市政公所主持修建而成。

聂耳亭建成为木结构六角亭,特请时任云南省通志馆副馆长、白族学者赵式铭题写亭名并创作了一幅楹联。其亭名为“聂耳亭”,楹联为:“酒罢客将归,一阁峥嵘斜照紫;曲终人不见,数峰香蔼暮烟青。”深切表达了对聂耳的缅怀之情。直到九十年代,木结构的六角亭子年久失修开始倾斜。1994年,圆通山公园决定照旧重修聂耳亭,改为钢混结构,重书赵式铭先生旧联,刻挂于亭柱之上。至此,聂耳亭终于得到了恢复,圆通公园不仅增加了一个新的景点,同时也为广大的人民群众缅怀人民音乐家聂耳增添了一处场所。

如今,聂耳亭依然矗立在圆通山山顶,从这里放眼望去,城市景色一览无余,能感受到昆明城日新月异的变化。现在经常有市民来到这里休闲娱乐,他们在亭子里唱歌、弹奏乐器或小聚,其乐融融。

4.翠湖聂耳雕像

1985年,由共青团昆明市委发动全市3000多个单位130多万青少年,捐资在城中心的著名风景区翠湖之西南岛上,为聂耳建造了一座坐式雕像。这座聂耳雕像高2.7米,用浙江青田红色花岗岩雕成。聂耳像呈坐势,右手抚膝,左手抬于胸前,面微向左低,头发和风衣向左卷扬,寓意音乐家成长于暴风狂雨时代,青年有为,意气风发。在高1.7米的枣红色花岗石基座上,镌刻着胡耀邦题书的“人民音乐家聂耳”七个耀眼夺目的大字。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聂耳是云南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人物。我们期待让聂耳精神深入到人民心中,让聂耳精神和聂耳品牌在昆明和云南大地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