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百科 手机版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粽子节的来历简单介绍 ,不仅仅只是纪念屈原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5-02 12:19:03    

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因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五日,又称端阳节、五五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等等。

第一个由来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也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公认。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舍弃不了自己的祖国,并于五月五日,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第二个由来传说是是纪念春秋时的伍子胥,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下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儿子夫差继位,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同意。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用谗言陷害子胥,夫差相信了。并且赐子胥宝剑,让子胥自刎。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的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第三个由来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端午节传统习俗第一名:粽子

一提端午肯定不能少了粽子,也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世界各地的华人,无论是本地、中国、台湾、香港,还是海外的唐人街,都会在农历五月初五前准备各式粽子应节。

但你知道吗,粽子的由来已久,《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已有“粽子”的记载,是一种用芦叶裹米的食品。不过,在古代,粽子可是称为角黍。 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才正式被称为“粽子”。因各地区不同, 从材料到粽叶, 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就连“裹” 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 作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而粽子的口味,也依地方的不同,而有差异。

端午节传统习俗第二名:划龙舟

在汨罗江畔,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隆重的龙舟竞渡活动。竞渡前一般都要先祭屈子庙。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穿着新装,扶老携幼,并抬着龙头,先到屈子庙朝拜,供以粽子、包子、酒水等祭奠屈原遗像。然后由主祭人将一条红绸系到"头龙"的头上,由"头桡"将龙头扛到江边洗浴,洗完后将龙头安于船首,这才开始赛龙舟。

端午节传统习俗第三名:插艾草菖蒲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即白艾,又叫家艾、艾蒿,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端午时节,在我国南方地区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裁为小虎,贴上艾叶,称为艾虎,妇人争相佩戴,以避邪驱瘴。而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可以散发芳香,驱赶飞虫,清除污浊空气,或将艾叶和苍术、白芷、大黄、芸香等中草药放在室内燃熏,能赶走蛇虫百脚,也是一种空气消毒的良方。此类习俗,在我国各地非常普遍。

端午时分,夏季来临,天气渐转湿热的缘故,百病易生。所以,端午节前后一段时间正是劝人们讲卫生、逐瘟疫、除虫害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