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门虽小,关乎民生大事;秩序之治,映照治理智慧
在今年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前夕,不少媒体探讨和报道了如何保障中小学校门口的安全与秩序。高峰时段的校门口,容易成为拥堵与混乱的汇聚之地,安全事故多发。破解这一难题需要跳出传统思维,以空间重构、技术赋能、多方协同等方式,守护中小学生成长之路。
学校建设要用好地下资源。要根治校门口的拥堵、混乱,降低安全隐患,需要空间革新,向地下要空间,从平面拥堵到立体疏导,重构接送新场景。国家要出台有关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将学校地下建设成为能停放车辆、能满足学生的智能接送中心。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既能缓解地面交通压力,又为恶劣天气下的接送提供了便利。尚未建设的中小学校,要把地下空间使用作为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基础条件。没有地下接送场所的学校,可以尝试通过分批改造,逐步实现。
政府相关部门要建好最美上学路。应将校门口的“最后一百米”打造成安全走廊。通过彩色铺装划分人行区域,将家长等候区与学生通行区进行科学分隔。设置红色警戒区、黄色缓冲带和绿色拓展区,增设防撞隔离桩等设施,将秩序管理转化为可感知的空间语言。
交通部门要开好勤学专线。现在,中小学生都基本实现就近入学。特别是城市里,中小学生家庭住处与学校之间的距离并不远。开通学生公交专线,能减少校门口家长私家车、电瓶车的聚集量,降低校门口的拥堵与混乱。近年来,上海、杭州、宁波等地均已推出勤学专线。学校根据学生居住小区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公交公司通过大数据分析生成最优路线。早上,家长只要准点把孩子送至居住小区门口坐勤学专线去上学,傍晚,公交车会把学生送至小区门口,方便家长接送。勤学专线公共交通的精准供给,不仅可以减少私家车接送需求,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还能有效缓解校园周边的交通压力。
多方协同管好门口秩序。破解校门口安全、秩序的“堵点”,还需交警、教师、家长志愿者一起构筑校门口学生安全保护屏障。据报道,北京、长沙、苏州等全国许多地方都在实施“三色马甲”保护校门口安全行动。交警着荧光绿负责校门口交通疏导,教师穿红色马甲负责学生、家长秩序维护,家长志愿者穿橙黄色马甲配合交警、教师引导家长文明接送。
校门口的安全秩序重构,本质是城市文明的缩影。破解城市治理难题,需要以系统思维整合资源,用绣花功夫精准施策,借技术手段提质增效,靠社会协同凝聚合力。校门虽小,关乎民生大事;秩序之治,映照治理智慧。
(作者系浙江省宁波高新区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02日 第02版
作者:罗树庚
韩国检方搜查尹锡悦私宅,总统办公室官网删除专栏,金建希也被重启调查
04-30三院士齐聚这个会议,共话中国“三航”新未来
04-30在泰外国男游客从滑翔伞坠落撞上摩托艇受伤!
04-30人社部:将制定提前领取个人养老金相关办法
04-30文化中国行|这些汉代画像砖,解锁巴蜀先民劳动图鉴
04-30农村绿皮书:以旧换新政策激发农村居民消费潜能
04-30宁陵县赵村乡:开展2025年防汛抢险应急演练 全力守护群众安全
04-30多地上演“一日两季”,大数据揭秘哪里气温“最任性”
04-30青岛实施四大行动14条举措,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人才基石
04-30王毅:时代不容倒退,公道自在人心
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