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这一重要论断为处理好人工智能技术自主与全球化协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7月26日至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在上海举办。“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的主题贯穿始终,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带来一场思想与创新碰撞的盛宴。图为参观者在中国南方电网展区拍摄“悟空”带电作业机器人。 新华社记者 陈浩明/摄
自主创新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根”,没有核心技术的自主化,开放合作就可能沦为“依附式发展”,在关键领域受制于人。2018年以来,面对美国对人工智能和芯片等高技术产业的严密封锁和疯狂打压,我国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在芯片结构、核心算法等底层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初步构建了自主化的产业生态。例如,深度求索公司通过自主优化算法架构,用远低于国际同类产品的成本,达到了相近的性能水平。再如,我国企业在激光雷达、高精度地图等关键环节的自主创新,让我国跻身自动驾驶领域领先国家。这些技术的突破离不开我国良好的自主创新条件。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是人工智能技术落地与迭代的“试验场”,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数字经济市场,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了丰富场景;国内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为人工智能技术的自主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自主创新并非“闭门造车”,坚持开放合作才能紧跟科技发展方向,避免裹足不前或沦为“技术孤岛”。在基础研究领域,全球开源社区贡献的TensorFlow、PyTorch等深度学习框架,为我国人工智能创新提供了底层支撑,我国也依靠大模型的开源生态,打破了美国科技巨头的封闭系统垄断,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中国解决方案。在高端人才方面,全球顶尖人工智能研究者分布具有分散性,需要通过国际交流集聚智慧。人工智能治理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共进。在大国科技博弈加剧的背景下,国际人工智能治理呈现多极化竞争与碎片化合作并存、技术标准争夺与伦理价值博弈交织的复杂态势。美国利用技术霸权塑造全球人工智能领导力,欧盟以立法监管为导向巩固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的领导地位,我国则坚持以开放合作的姿态,主张通过“技术共享、能力共建”缩小数字鸿沟,并通过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国际平台提出人工智能治理方略,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提供有益参考。
实践表明,自主创新是开放合作的根基,开放合作是自主创新的助力,唯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让人工智能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释放最大价值。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必须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的辩证统一,通过国内市场的“厚度”支撑技术创新的“深度”,通过国际合作的“广度”拓展技术价值的“高度”,确保人工智能既服务于国内高质量发展,又助力我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努力形成“以我为主、开放共赢”的新格局。
更多内容详见: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苟护生文章《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几点思考》
(策划:梁佩韵 审核:李艳玲)
相关文章
轰炸卡塔尔对停火说不!专家:以色列不想谈了
09-10中山山姆会员店9月10日开业
09-10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强制注销公司登记制度实施办法》
09-09全球美酒汇聚一堂!第十四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国际精品馆成酒博会焦点
09-09江苏运动员助力中国女曲晋级亚洲杯超级四强
09-09日经225指数首次突破44000点!日本下任首相如何影响经济走向?|宅男财经
09-097月深圳国资新媒体观察:数据回升力度不足,个别账号连降
09-09日媒:美关税政策缺乏战略思维
09-09许凯或陷被换角风波 于正曾力挺其新剧是大男主
09-09本周三,石家庄这些人可免费乘坐地铁
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