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李晟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展厅内,几块斑驳的汉代画像砖前驻足着不少游客。砖石上,古人制盐、弋射、耕作的场景栩栩如生,跨越两千年时空,诉说着巴蜀大地上生生不息的劳动精神。
究竟巴蜀先民们凝结出了哪些劳动智慧?4月30日,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走进三峡博物馆,透过文物回望巴蜀先民的奋斗足迹,探寻劳动的古今共鸣。
盐井汲卤:古代手工业的科技之光
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内,一块“盐场画像砖”定格了汉代巴蜀地区的制盐盛景:盐井旁,四层高的木架矗立,工人利用滑轮与缆绳协作汲卤;竹枧蜿蜒引水,卤水经灶火熬煮,最终凝结成晶莹的盐粒。画面中山峦起伏,猎人与野兽穿梭其间,展现了自然环境与人类劳作的和谐共生。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展厅中汉代画像砖里盐场劳作画面清晰可见。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博馆员屈玥说,据《华阳国志》记载,巴蜀地区“家有盐泉之井”,至汉代已形成规模化盐业生产。画像砖中的高架结构,实为“楼架式井架”,是当时领先的汲卤技术。滑轮与缆绳的运用,体现了力学原理的早期实践;竹枧导流则展现了因地制宜的智慧。这种“井火煮盐”的工艺,甚至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古代机械工程的典范”。
盐业的兴盛,不仅推动了巴蜀经济的繁荣,更通过盐道将巴蜀与中原、西南边疆紧密相连。一块砖石,承载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个民族在逆境中开拓创新的精神。
弋射与农耕:多元生计中的生存智慧
在博物馆展出的另一块“弋射收获画像砖”中,则将汉代巴蜀人的劳动画卷徐徐展开:上半部,猎人张弓射雁,莲池中鱼鸭嬉游;下半部,农人挥镰割稻,挑担送饭者穿梭田间。一动一静之间,渔猎与农耕文明交融,勾勒出古代巴蜀“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丰饶图景。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展厅中汉代画像砖里弋射收获画面。
屈玥说,巴蜀地处盆地,江河纵横,竹林茂密。这样的地理环境催生了“多元生计模式”——山区狩猎、平原农耕、湿地渔捞并行不悖。画像砖中,弋射者使用的“矰缴”(带绳箭矢),既能捕雁又不伤羽毛,是高效与环保兼顾的智慧;而连片稻田与协作收割的场景,则印证了《汉书·食货志》所言:“巴蜀之民,精于农事,一岁再熟。”
从砖石到现实:劳动精神的古今对话
凝视这些画像砖,仿佛能听见2000年前的号子声在山间回响。无论是盐工合力拉拽缆绳的瞬间,还是农人俯身割稻的剪影,都传递着一种跨越时空的力量——巴蜀人民自古对劳动的敬畏,对技艺的专注,对生活的热忱。
这种精神在今日巴蜀依然清晰可辨。在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复原的“燊海井”仍沿用古法采卤;在成都平原,农人遵循节气轮作的传统未曾断绝;而在三峡库区,新一代工匠将藤编、蜀绣等非遗技艺带入国际市场。正如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言:“乡土中国的生命力,在于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屈玥说,汉代画像砖上的巴蜀先民不会想到,他们的日常劳作会成为后人眼中的文明瑰宝。两千年后,这些砖石依然在博物馆中焕发光彩,提醒着我们:劳动不仅是生存的手段,更是文明进步的阶梯。这个“五一”假期里,让我们以史为镜,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续写属于劳动者的新篇章。
相关文章
文化中国行|这些汉代画像砖,解锁巴蜀先民劳动图鉴
04-30历史课本上的人物都被“捏出来”了!潘柏林陶塑作品巡展在广州人艺开幕
04-29我国成功完成重载铁路5000吨长大列车群组追踪运行控制试验
04-29“自己生病却让别人吃药”——抹黑中国经济解决不了美国自身问题
04-28“中国—塞尔维亚钢铁绿色制造联合实验室建设与联合研究”项目启动
04-28中国迎来主题公园热潮,如何把快乐做成一门好生意?
04-28恭喜他和她结婚了!孙颖莎、樊振东等超豪华“天团”送祝福
04-27国博推出展览品牌“国家展览” 武王墩大墓展未来将与观众见面
04-27早读|神二十乘组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带上广东“鱼航员”了
04-25一周三架飞机遭退货,已被对手超越的波音,在华市场份额恐继续下滑
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