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娘家、喜临门、洞房花烛夜,这些独具岭南民俗风情的场景被石湾“公仔”逐一演绎,你见过吗?
曹操、关公、钟馗这些历史课本上的人物,在“指尖魔法”下又会被塑造成哪般模样?
4月29日,“妙手神韵——潘柏林陶塑作品巡回展”在广州人民艺术中心开幕。
该展览集中展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石湾陶塑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潘柏林的近80件精品力作,其中约三分之一为珍贵原作。
该展览由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指导,佛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佛山市陶瓷艺术家协会主办。
博人一笑的岭南民俗场景
步入展厅,远看人头攒动,除了前来观展的市民游客,还有一排排玻璃展柜里的陶塑“公仔”。
温馨喜庆的《回娘家》,通过细腻的人物神态和生动的肢体语言,展现出新婚夫妇甜蜜幸福的生活场景;孩童骑在大人背上,手拿红灯笼的《喜临门》;而在《天伦乐》中,爷孙两人在古色古香的椅子上互动,孙子蹲在椅柄上,似与老人悄悄耳语,老人作倾听状,其专注、和蔼的感觉呼之欲出。
展览现场
潘柏林的“民俗风情”创作系列,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为蓝本,创作了一批雅俗共赏的作品。这些作品既延续了石湾陶塑贴近生活的传统,又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其中,《观沧海》以曹操登临碣石的历史场景为蓝本,人物的几绺长须在披风前飘逸灵动马的鬃毛、马尾等细节刻画得丝丝入扣,展现一代枭雄的英雄气概与踌躇满志。
《观沧海》
“潘柏林的陶艺作品是给全世界人们看的。非专业的老百姓一看就能看懂,被诙谐生动的人物、动物逗得哈哈一笑;专业艺术创作者则能看出他创作水平的高超,彰显石湾陶艺以形写神的魅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象牙雕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民辉说。
紧随时代的工艺革新
除了创作题材上的创新,潘柏林在工艺技术上紧跟时代,首创“披布纹”技法。
《袖里乾坤》
在《袖里乾坤》中,巧妙融合了布料的轻柔与陶泥的厚重,通过细腻的布纹肌理,将达摩祖师的垂袖塑造成如瀑布倾泻般的质感;在《喜怒哀乐》系列中,运用捏塑手纹肌理传递人物复杂情绪;《佛系列》则结合“真布泥”技法与夸张变形,使佛像衣饰既有布料的自然褶皱,又不失陶泥的古朴韵味,开创了石湾陶塑工艺的新境界。
近年来,他尝试将新材料运用于陶艺创作中,他将陶瓷与天然枯木相结合,创作出《绿色的怀念》《山中方七日》等作品。
展览现场
这种异质同构的创新手法,不仅展现了自然与人工的完美对话,更体现了艺术家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敏锐的艺术直觉。
潘柏林认为,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要有精美的外在形式,更要有深刻的精神内涵。
他将石湾陶塑的艺术精髓总结为“线条简洁、以眼传神、巧拙得当、适度夸张”,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精准的艺术表现,为作品注入灵魂,使其在形神兼备中传递出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让古老艺术在守正创新中迸发时代活力。
生机勃发的民艺传承
“石湾陶塑能历经千年传承而不衰,靠的就是一代代艺人的坚守与创新。”潘柏林表示,作为“南国陶都”,石湾有着5700多年的制陶历史,素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
上世纪60年代,石湾陶塑大师刘传与齐白石、泥人张一同受邀到中国最高美术学府演讲,石湾陶塑更是当时全国唯一能参加全国美展的陶塑艺术,足见其在中国陶艺界的重要地位。
嘉宾合照
近年来,潘柏林不仅在艺术创作上成就卓越,更是民间艺术传承的践行者,通过人才培养、展览传播等多维路径,持续增强非遗技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潘柏林为石湾陶艺行业的发展带来推动作品,他紧跟时代发展,在作品题材和工艺技术上具有开拓性,更重要的是关注社会面貌。”潘柏林弟子、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封伟民表示,潘柏林不单是一个埋头苦干的陶塑家,也是对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陶塑家。
近40年来,潘柏林广收门徒,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他的70多位弟子在陶艺领域崭露头角,其中包括2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1位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师、5位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等。
这些新生力量已成为推动石湾陶艺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文|记者 梁善茵 通讯员 沈信君图|主办方提供
编辑:何文涛
相关文章
历史课本上的人物都被“捏出来”了!潘柏林陶塑作品巡展在广州人艺开幕
04-29我国成功完成重载铁路5000吨长大列车群组追踪运行控制试验
04-29“自己生病却让别人吃药”——抹黑中国经济解决不了美国自身问题
04-28“中国—塞尔维亚钢铁绿色制造联合实验室建设与联合研究”项目启动
04-28中国迎来主题公园热潮,如何把快乐做成一门好生意?
04-28恭喜他和她结婚了!孙颖莎、樊振东等超豪华“天团”送祝福
04-27国博推出展览品牌“国家展览” 武王墩大墓展未来将与观众见面
04-27早读|神二十乘组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带上广东“鱼航员”了
04-25一周三架飞机遭退货,已被对手超越的波音,在华市场份额恐继续下滑
04-24宜城市金山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