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咸阳# #武功县##咸阳武功#
感恩遇见,您可以点下“关注”,每天了解各地地理和人文。
地理概况
武功县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部,地处关中平原腹地,总面积397.8平方千米。地形西北高、东南低,由黄土台原、河漫滩及河谷冲积阶地构成,漆水河、湋水河、渭河等水系流经境内。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区,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2.9℃,降水量667毫米,适宜农耕。
历史沿革
武功县是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古称“有邰国”,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建县,因武功山、武功水得名。历经新光、武亭等名称变更,元代复名武功县沿用至今。1949年解放后,行政区划多次调整,1961年恢复建制,县政府迁至普集镇。境内发现47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印证了四千年前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的历史。
人文底蕴
武功是华夏农耕文化源头,农业始祖后稷在此“教民稼穑”,开创中华农耕文明先河,被誉为“中华农都”。历史名人辈出,包括汉代忠臣苏武、北宋理学家张载等。当地传承“七大优秀传统文化”:农耕、爱国、母仪、诗锦、戏志、感恩及关学文化,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
核心景点
教稼台:全国唯一古农业名胜,后稷推广农耕的象征,台体设计蕴含24节气与四季寓意。
苏武纪念馆及墓:纪念汉代忠臣苏武,墓区背山临水,为省级文保单位。
报本寺塔:宋代七级八面砖塔,高39.66米,登塔可俯瞰武功镇全景。
姜嫄水乡:3A级景区,融合水上集市、农耕体验、非遗戏曲等元素,累计接待游客650万人次。
旅游路线推荐
一日游:教稼台→苏武纪念馆→武功城隍庙→姜嫄水乡(体验民俗与美食)。
深度游:东线(农耕文化:教稼台、姜嫄墓)→西线(历史古迹:报本寺塔、小华山)→北线(自然风光:漆水河湿地)。
特色文化及民俗
1. 农耕文化: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七至十七举办“武功河滩会”,以纪念后稷、庆祝丰收,被列为咸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 传统节日:
春节:祭祖、守岁、社火表演;
端午节:佩戴香包、饮雄黄酒;
重阳节:登高郊游,外祖赠柿祈福。
武功饮食以面食为主,特色鲜明:
-旗花面:汤酸辣鲜香,面条细长,佐以蛋饼、黄花,一碗六味,象征“六畜兴旺”。
普集烧鸡:色泽金黄,酥嫩不腻,传承近50年。
倪家大锅盔:古代军粮演变,干吃酥脆,煮食筋道。
北韩大麻花:明洪武年间的非遗技艺,以香、酥、脆闻名。
名胜古迹
武功城隍庙: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明代建筑群,唐太宗敕封“辅德王”,地位居全国城隍庙之首。
小华山:宋代理学家张载讲学处,山水明丽,古柏森蔚。
石佛寺:唐代始建,供奉北魏石佛,晨钟暮鼓与学堂书声相映成趣。
历史名人
后稷:周人始祖,开创农耕文明,被尊为“农业之神”。
苏武:西汉典属国,持节北海十九年,忠贞气节流传千古,墓与纪念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张载:北宋关学创始人,曾于小华山“绿野亭”讲学,倡导“为天地立心”思想。
武功县集“农耕之源、忠节之乡、文化名镇”于一体,以教稼台、苏武精神为核心的历史底蕴深厚,姜嫄水乡、河滩会等文旅项目彰显乡村振兴活力。
其美食、民俗与古迹交织,形成“宜游、宜居、宜养”的滨水田园风貌。作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和乡村振兴示范镇,武功正以文化赋能发展,续写千年古城的现代篇章。
谢谢您耐心阅读,谢谢您点赞、收藏,小编难免有疏漏,期待您的评论和补充,小编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