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作用最小最安全的安眠药是什么? 安眠药越吃效果越差?


第一代催眠药

化学合成的镇静催眠药是现代科技的产物,第一代镇静催眠药是20世纪初即开始应用。

包括巴比妥类水合氯醛三溴合剂羟嗪(安泰乐)等。

巴比妥类药物诱导睡眠的作用不强,需要较大剂量才能满足疗效。



同时,巴比妥类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作用可以影响其它药物的代谢和治疗效果,并且对呼吸中枢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故而,目前临床治疗中不选用巴比妥类药物来诱导睡眠


水合氯醛的作用较强起效也快一般应用于特殊情况下的催眠作用


计量不易掌握持续时间不长清醒后头痛头晕的副反应明显


临床上应用于儿童以及有精神障碍的老年人进行短时检查或医疗操作的目的


第二代催眠药

第二代镇静催眠药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催眠药。


上世纪50年代后期,氯氮卓(Librium,利眠宁)意外的被发现以及迅速的应用于睡眠障碍领域,致使后期有了大量的类似化学衍生物被合成,其中最为中老年人熟悉的就是地西泮阿普唑仑等。



在随后的20年中共有17种苯氮卓类药物上市,其中主要包括地西泮奥沙西泮艾司唑仑劳拉西泮咪达唑仑阿普唑仑氯硝西泮等。


目前全球人口中约占1/5的女性,以及1/10的男性在服用这类药物。而在老年人群中的比例要大幅度的增加。


此类药物的代谢周期较长,有些药物的代谢半衰期长达20至40小时以上,这样就会导致有一些较为严重的副反应如:镇静呼吸抑制口齿不清走路不稳迷糊影响操作功能,可能会严重的影响使用者的生活与工作质量。


特别是老年应用者的生活质量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发生头晕摔倒低血压定向力障碍判断力下降,以至于长期嗜睡、甚至发生窒息诱发躯体疾病如坠积性肺炎、皮肤褥疮、下肢动静脉的血栓形成、大脑智能和认知水平下降等等。


第三代催眠药

第三代镇静催眠药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主要包括唑吡坦扎来普隆佐匹克隆


因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都是“Z”,故临床上统称为“Z”类催眠药。


此类催眠药的作用与第二代不同,他们通过选择性地与中枢神经系统的GABAω1-受体亚型的结合,即是苯二氮卓受体结合产生药理作用。



此类药物一般能显著缩短入睡时间,同时能减少夜间觉醒次数增加总睡眠时间改善睡眠质量,由于此类药物的体内代谢较快,半衰期在2-6小时左右,故次晨无明显后遗作用


极少产生“宿睡”现象也不影响次晨的精神活动和动作的机敏度


由于其代谢产物没有相同的竞争位点,故没有蓄积现象,因此是较为安全的“安眠药”久服无成瘾性停药后很少产生反跳性失眠重复应用极少积聚


此类药物起效也较快,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有些应用者可在服药后数分钟内起效。


此类药物的副反应以口苦口干的诉说居多。



老年人群随着其年龄的增加,其肝、肾功能均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其镇静催眠药物的代谢也有可能会减慢,特别是苯二氮卓类催眠药其代谢速度也会大为减低,从而导致药物的蓄积中毒。


另外,老年患者由于长时间的睡眠障碍会长时间应用催眠药物,使得肝脏中起代谢分解作用的酶大量增加,致使催眠药的效果减低。


同时伴有GABA受体敏感性的下降,致使催眠药应用剂量不断增加产生耐药性。


除此之外,老年人群中脑萎缩等脑部疾患明显较多。催眠药物对于具有脑萎缩的老年患者在起始应用时,由于萎缩的大脑神经细胞减少,其GABA受体也会大幅度的减少,致使催眠药物的催眠效果不佳。


镇静药计量增加后又会出现其镇静效果延长,甚至会大大地超出其药物半衰期,致使患者出现昏睡数日,期间难免会出现坠积性肺炎或泌尿系统感染,下肢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会导致生命危险。


故而,对于老年人群,特别是伴有脑萎缩的老年人慎重应用镇静催眠药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首页